■楊麗萍大型舞劇《孔雀》去年在搜尋行銷全國演出近200場,被譽為2012年最受歡迎舞劇,該劇編導、國家一級編導高成明便來自廣東省藝術研究所。
  ■廣東省國際藝術節開幕式、美在花當鋪城廣告新星大賽、紅線女從藝60年紀念晚會和“流行年代”歌星演唱會等背後,都有廣東省藝術研究所舞臺設計季喬的身影。
  一甲子風雲變幻,六十載歲月崢嶸。昨日,在廣州市水蔭四橫路一座並不起眼的建築里,廣東省藝術研究所(以下簡稱“藝研所”)建所60周年座談會和研討會召開。會議由省藝研所所長梅曉主持,省文化廳廳長方健宏出席會議並講話。省委宣傳部文藝處、省文化廳相借貸關領導及省直藝術院團等兄弟單位領導到會祝賀,全省、市藝術研究室代表,歷任省藝研所領導、全體在職幹部和離退休老同志及媒體記者齊聚一堂,展示藝術研究豐碩成果,為建設文化強省出謀劃策。
  方健宏在會上表示,藝研所誕生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從幼苗到蒼天大樹,它已經成為華南地區的響亮品牌和藝術名片。”方健宏指出:“藝研所未來支票貼現要為成為華南學術重鎮而努力,如今已經建立的‘劇作人之家’不僅是一年舉辦一兩項活動,而是要在全年365天都讓廣東的藝術創作人才都感到這個‘家’的存在。”他希望,未來省藝研所要成為精品打磨的平臺、藝術資料匯庫,繼續鑄造團隊精神,“真正做到堅守前行、求精求真、活躍寬容。”
  藝術匯庫
  國內房屋出租首創實用化藝術信息庫
  “在默默中堅守,在寂寞中前行”,這是最能形象表述60年來廣東幾代“藝研人”在藝術舞臺天地耕耘的詞語。60年來,藝研所雖然幾次更名,但職能卻不斷拓展,其核心依然是“藝術之心,研究之心”,在廣東藝術創作、理論研究和宣傳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老所長吳惟慶的印象中,“藝研人”以往都是在寂寞中度過,“60年來我們只過了2次像這樣的‘家庭聚會’,今天還切蛋糕了。”吳惟慶說,從1980年至今,藝研所編撰出版《廣東戲劇年鑒》都是在沒有經費支持的情況下進行的,“此外,我們還完成了國家重點研究項目《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捲的編寫工作,這些都是研究者花了大量心血凝聚的成果。”
  1997年5月,《廣東省藝術信息數據庫》成功上網為社會服務,1998年4月通過了文化部科技司主持的專家鑒定,被認為“是我國藝術研究人員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數據庫等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藝術信息開發利用的成功典範,是目前國內建立的第一個實用化藝術信息庫,也是我國藝術領域的一項有開創性的重要成果,達到國際同類系統的先進水平”。從2005年開始,廣州市斥資2000萬元進行廣州地方歷史文獻搶救和整理出版《廣州大典》工作,共對外徵集超過1000種文獻,其中不乏珍貴的底本,一部分便來自省藝研所這個巨大的“資料庫”。“他們來這裡複印資料,不論是石印、木印、拓印的,沒有一本被蟲咬過,不少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對此都十分吃驚。”梅曉說。
  朱松英曾擔任省藝研所舞蹈研究室主任,並負責《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捲》、《中華舞蹈志·廣東捲》的編寫工作。那些年,他為了編書,把省內少數民族地區和鄉鎮走了個遍,“很辛苦,沒有獎金和額外收入,總算把書編完了。前年,廣東省舞蹈家協會和省文化館的一名年輕人寫了篇論文,引用了我研究的很多材料,還在會上特意感謝我。”
  人才搖籃
  各學科帶頭人享充分自主權
  雖然省藝研所以學研為主,但從2000年開始,便嘗試建立創新體系,以藝術專業學科帶頭人命名佳納戲劇工作室、季喬舞美工作室、錦龍音樂工作室、大為影視工作室,按“研究、實驗、製作”三位一體的模式,運用專才簽約管理和個性化情景管理手段,賦予藝術學科帶頭人在藝術創作和藝術研究工作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權。
  會上有人說,“在座的很多‘大家’都是當初從藝研所走出去的,這裡就像是一個搖籃。”高成明便是其中一員。凡是看過大型舞劇《孔雀》的觀眾,無論是對楊麗萍靈動的舞蹈,還是對現場美輪美奐的視覺感受,都會感到深深震撼和感動。這部在去年全國一二線城市演出近200場、被譽為2012年最受歡迎舞劇的編導便是國家一級編導高成明。今年57歲的高成明1992年正式加入剛剛組建的廣東實驗舞團,曾任團長,後供職於廣東省藝研所。在他看來,研究、創作等多種方法並舉的實體才能煥發生命力,“在廣東省藝研所,研究人員和創作人員是可以同時在機構並存的,這非常大膽且有創意。”
  今年3月,深圳福田區政府與演奏家方錦龍簽署了合作備忘錄,他也成為繼郎朗、王魯湘、易建聯、孟京輝、聶衛平、印青之後,福田區百位文體名人引進計劃簽約的第7人。2001年初,方錦龍一調到省藝研所,所里便成立“錦龍音樂工作室”,由他擔任“室主”。那時候的他就好像是千里馬終於找到了伯樂,充滿了知遇之感。如今他已經是“國樂四大天王”之一,“方錦龍芳華十八”女子組合藝術總監,“廣東建設文化大省”音樂界六大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看來,這裡給了他足夠的自由發揮空間,文化不是“圈養”,而是“野生”的。
  而季喬在舞臺設計上的成就,為省藝研所、為廣東都贏得了聲譽和口碑。這些年來,不論是廣東省國際藝術節開幕式、美在花城廣告新星大賽、紅線女從藝60年紀念晚會,還是“流行年代”的歌星演唱會,背後都有他的身影,他還榮獲了中國話劇金獅獎、中國戲劇現代戲突出貢獻獎。季喬在會上說道,“這裡情凈、人靜,有了這樣的環境才有今天的成績。”
  南方日報記者 周豫
  ■小資料
  省藝研所近年部分成就
  粵劇、潮劇、廣東漢劇、雷劇、客家山歌劇、採茶戲、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花朝戲等地方特色劇種得到了全面調查和有效搶救;
  《中國戲曲志·廣東捲》、《中國戲曲、民間舞蹈資源現狀調查(廣東捲)》等多部地方重要文化志書的編撰順利完成;
  戲劇、音樂、舞蹈、影視、“非遺”保護等領域研究和創作成果頗豐,話劇《十三行商人》、舞劇《風雨紅棉》、粵劇《大明悲歌》、客家山歌劇《桃花雨》等劇目在“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曹禺戲劇文學獎等全國性重大文藝評選活動中屢獲殊榮;
  涌現出謝彬籌、吳惟慶、陳京松、王佳納、高成明、梅曉、文禎亞、季喬、尹大為、方錦龍、方國良等一批省內外知名的戲劇、音樂、舞蹈、舞美、影視界人才。  (原標題:研:耐得寂寞弘揚南粵文化 創:打造平臺頻推文藝精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pakhokbmhq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