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下午,臺灣民眾於臺北凱達格蘭大道游行(現場圖)
30日下午,臺灣民眾於臺北凱達格蘭大道靜坐(現場圖)

30日下午,臺灣民眾於臺北凱達格蘭大道靜坐(現場圖)
30日下午,臺灣民眾於臺北凱達格蘭大道靜坐(現場圖)
  臺灣支持與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爭議與對立加劇。30日下午,反服貿群眾在臺北凱達格蘭大道舉行超過11萬人參與的大游行,同時“挺服貿”的群眾游行也在臺北舉行,發出“沉默的大多數”的第一聲。這場爭議會如何發展與落幕?我們第一時間連線了本網駐台記者李寒芳、吳濟海,為您全面呈現現場情況及事件的來龍去脈,解析打破僵局的關鍵點。
  一線見聞:不應該讓“大聲的少數”主導所有人的未來
  新華網:請大致描述下你們下午在凱達格蘭大道現場看到的抗議場景,你們感覺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駐台記者:當天下午,記者在臺北車站看到,許多民眾陸續坐高鐵從中南部趕來集結。而離活動中心點凱達格蘭大道最近的臺大醫院捷運站,由於臨近臺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場所,警察已經架起路障嚴陣以待,需要繞道才能前往凱達格蘭大道。當天中午一點起,穿著黑衫、頭上繫著“退回服貿,捍衛民主”黃絲帶的民眾陸續到凱道靜坐,不到三點,凱道幾乎全部坐滿,黑壓壓的一片。
  在“反服貿”學生代表林飛帆現身之前,現場猶如選舉造勢現場,各色人馬輪流登場,或發表“反服貿”演講,或表演饒舌歌曲,臺上樂隊演唱,臺下數萬隻熒光棒和手機屏幕閃爍。19時30分,林飛帆出現時,現場一片掌聲雷動。19時40分許,民眾從凱道陸續散去,有部分人仍回“立法院”繼續抗議。
  雖然活動召集人聲稱這是一場“超越藍綠,超越統獨”的抗議活動,但記者在現場看到“台獨”旗幟滿場飛,“反中”標語隨處見。“臺灣獨立才能贏”、“假服貿真統一”等各式標語,透露出這場活動超出經濟議題的濃濃政治味。
  不過與前幾天“反服貿”聲音鋪天蓋地不同,當天也有一些“沉默的大多數”公開站出來支持服貿。由大學教師孫健萍組成的反“反服貿”團體“公民正義聯盟”,下午2點也號召約千位民眾,身著白衣到臺北車站靜坐抗議,他們在中山南路游行表達訴求,與“黑衫軍”狹路相逢,雙方人馬隔空喊話,一度引發推擠衝突。孫健萍表示,“反服貿”的人雖然是少數,但是聲音大;而反“反服貿”的人是多數卻聲音小。所以他們站出來,要讓人們看到臺灣社會有另一種不同的聲音,不應該讓“大聲的少數”主導所有人的未來。
  學生訴求得寸進尺 台“行政院長”苦笑:不知還要不要求我下臺?
  新華網:這次反服貿抗議持續多日,你們也多次前往各種抗議現場,請問目前現場群眾中學生所占的比例大概為多少?學生的訴求在這十幾天里有沒有什麼變化?目前是什麼?
  駐台記者:學生運動已經變成群眾運動,原本簡單的訴求變得越來越多,參與成員也越來越複雜。一開始,“台獨”勢力就已經進駐。中山南路的臺灣立法機構大門前搭起了十來個帳篷,其中不少屬於“台獨”團體,“公投護臺灣”、“臺灣獨立”等旗幟到處發放。蘇貞昌、蔡英文、謝長廷等民進黨重要人物也悉數到場鼓動學生“堅持”,民進黨還在現場設立“守護學生指揮所”。
  運動的訴求這幾天一變再變。如果按照時間來梳理的話,大致是這樣的變化:
  3/18 占領“立法院”,要求重新逐條審查《服貿協議》。
  3/19要求警方立刻退出“立法院”、當局領導人馬英九道歉以及“行政院長”江宜樺下臺。
  3/20提三訴求:1.要求“立法院長”王金平確定於17日有關服貿交付院會存查的宣示無效。2.退回服貿、於本會期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3.前項監督條例完成立法前,不得與大陸協商或簽訂任何協議。
  3/22要求退回服貿協議及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
  3/23提出召開“公民憲政會議”、在雙方交流法制化前退回服貿協議、兩岸協議監督儘速法制化。
  3/25要求本會期推動監督條例立法,立法完成前不得實質審查服貿協議。
  3/27提4點訴求:包含退回服貿、建立兩岸協議監督機制、召開“公民憲政會議”、要求朝野“立委”支持學生所有訴求,提出30日號召全台民眾走上凱道。
  3/30 四點訴求:退回服貿協議,制訂兩岸監督條例,先立法再審查,召開“公民憲政會議”,討論臺灣現在“憲政危機”。
  學生們訴求一變再變、得寸進尺,讓臺灣當局也是“應接不暇”。江宜樺曾在24日舉行記者會表示,抗爭的學生每天都會提出新的訴求,還有些訴求“今天提出,明天又沒有了”。他還苦笑說,比如他們曾要求“行政院長”下臺,“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這一項”?
  反服貿運動背後的政治推手是什麼
  新華網:馬英九在29日晚的記者會上表示不贊成學生提出的“退回服貿”,但承諾會將服貿協議監督條例法制化並支持“立院”逐條討論表決,請問臺灣各界對馬英九的講話反應如何?為何馬英九29日的講話釋放出極大善意,仍不能使局勢緩解,30日還有那麼多學生要去抗議?
  駐台記者:為了儘快平息服貿爭議,讓社會不再內耗,馬英九兩度親上火線說明。330靜坐示威的前一天,馬英九召開記者會,針對抗議團體4大訴求,表示同意“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立法”,以及召開“公民憲政會議”,但堅持服貿協議不該等修法後才審,也重申不可能退回,臺灣社會普遍認為馬英九等於讓步了2項半。但是服貿協議關乎臺灣經濟的未來,所以這是馬英九的底線,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退讓。
  抗議團體仍然認為馬英九沒有實質回應他們的訴求,比如“退回服貿”。對此,臺灣輿論紛紛質疑學生不斷提高門檻,拒絕當局善意,正在逐漸失去抗爭的正當性。有媒體評論說,既然是談判,就有協商空間,學生們一步不退,不禁讓人懷疑背後的政治力量推手是什麼?
  實際上,反服貿已越來越不單純。在這次游行前,就有人士爆料此次游行背後有人“買單”,在Facebook上也有人貼出“買路工”證據,指稱有人組織學生從南部來臺北參與活動,不僅提供來回大巴還包括500元新臺幣補貼、兩餐飯及旅游保險。
  新華網:請問330的游行中出現了哪些臺灣政壇人士?之前的報道說多位民進黨“天王”將響應活動,包括蘇貞昌、蔡英文、謝長廷、呂秀蓮等等,請問民進黨在活動中有何表現?
  駐台記者:民進黨要角蘇貞昌、蔡英文、謝長廷、游錫堃、呂秀蓮全部到場聲援,但由於來得較晚,沒能進入凱道核心現場。由於前些天在立法機構附近聲援學生時喊出競選口號,遭臺灣輿論質疑借助運動進行政治操作,這次他們在現場沒敢再說及選舉議題,僅要求馬英九出來面對學生。
  破解當前僵局的幾個關鍵點
  新華網:有報道說臺灣工商界對服貿協議生效延宕多心急如焚,各界最近也呼籲學生理性退場,讓僵局早日落幕。請問臺灣政界有沒有提出什麼方案可以結束目前這種拖延、無序的狀態?目前破局的關鍵是什幺 ?
  駐台記者:一方面,既然事情因學生占領“立法院”議場而起,而議場持續被占也導致議事空轉,作為“立法院長”,王金平應該擔負起責任,在國民黨方面已經做出讓步的情況下,利用其在朝野之間左右逢源的斡旋能量,積極尋求朝野獲得共識,達成解套方案,儘快恢復“立法院”的正常運作。如此,占領議場的學生就能退出,這場爭議也將暫時落幕。
  另一方面,也有人士呼籲馬英九召開各黨派、各界人士參與的會議,讓民進黨等在野黨和社會人士不要作壁上觀,不要從中漁利,“共同來趟渾水”,共同擔負責任。
  此外,學生們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與當局開展溝通、對話。之前,馬英九已表示願意和學生在不預設前提下的條件下進行對話,但學生代表對此仍不滿足,仍提出會面前提,這種毫不讓步的態度並不利於問題解決。
  網絡手段傳播 各種團體推波助瀾的網絡世代“學運2.0”運動
  新華網:兩岸之間的經貿合作與人員往來近幾年來發展迅猛,給臺灣帶來巨大的和平紅利,請問這次為什麼服貿協議會突然掀起這麼大的波瀾?背後主要的推動力量是什麼?
  駐台記者:我們認為,臺灣社會的不確定感、網絡時代的溝通便捷和民進黨、“台獨”勢力的見縫插針,是這次風波鬧得如此之大的三大因素。
  這次反服貿的團體訴求並不一致,總體上看,大致有四個方面或層次:
  一是“反黑箱服貿”,這也是反服貿學生團體的初衷,認為服貿協議在“立法院”委員會的審議程序不夠完整、民主遭到破壞,覺得其中存在“黑箱操作”成分;
  二是反服貿。臺灣部分民眾對兩岸關係走得太近一直存在疑慮和擔憂。即使承認服貿對臺灣服務業有利,但仍擔心大陸的經濟滲透;
  三是反馬英九當局。民進黨、“台獨”勢力為年底“七合一”選舉和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獲勝考量,通過一批親綠的職業政治學生煽動學生群體,打擊馬英九聲望,加深國民黨執政危機。
  四是反大陸。民進黨歷來“逢中必反”,於是結合“台獨”團體對學生運動推波助瀾。
  網絡時代,也改變著臺灣社會運動的組織方式。我們在採訪中瞭解到,許多被動員起來的學生其實對服貿協議本身缺乏瞭解,“到處喊狼來了,卻不知道狼長什麼樣”。目前,參與的學生族群瞭解有關服貿資訊,多是通過臺灣“公民覺醒聯盟”製作的“黑箱服貿懶人包”等網友分享內容,這些網絡手段以快捷簡明的方式傳播“計程車小黃變小紅”、“陸勞來台搶飯碗”、“大陸投資移民長驅直入”等聳人聽聞的錯誤信息。學生占領議場、衝擊“行政院”的行動也是通過Facebook、PTT(臺灣知名BBS網站)等網絡手段傳播,形成臺灣媒體所稱的網絡世代“學運2.0”運動。
  大多數百姓:學生提條件過多只是“為反對而反對”
  新華網:據報道反服貿抗爭持續十多天,已投入超過2.5萬人次警力,除金門、馬祖,全臺灣各縣市警察都曾分批輪調支持維安,你們有沒有在抗議現場採訪過維安警察,他們是什麼反應?你們日常生活中聽到的臺灣老百姓都怎麼議論?
  駐台記者:我們採訪過一位警察,他說,12天來沒有休息,有些媒體還宣稱他們“血腥鎮壓學生”,他們也感到委屈,但沒辦法,臺灣社會就是這樣。
  實際上,大部分臺灣民眾對學生持續占據“議場”、衝擊行政管理機構,造成臺灣社會空轉並不認同。在大多數老百姓的眼中,學生訴求一變再變,提出這麼多“不可能讓人接受的條件”,也只是為反對而反對。
  尤其是學生從靜坐到強行占領“立法院”,進而衝擊行政管理機構,從和平抗爭演變到暴力行為,理性訴求演變為非理性衝突,“反服貿”單純訴求演變為“反中”、“台獨”,整場運動逐漸失焦。臺灣民間和社會也從以往還算支持、同情學生團體,轉變為出現反思聲音,認為脫序暴力不應縱容。很多民眾的觀感由同情逐漸轉為反對,認為學生們已經太“過火”,無視法律和社會安定。
  有臺灣民眾在現場對記者表示:“服貿協議已經要逐條審查,逐條表決,已經退回原點了,過不過根本不知道,學生憑什麼得寸進尺呢?”
  30日在凱道現場,記者就看到一位老婆婆苦口婆心地一個個走到學生面前,說“趕緊回家,回去好好讀書”、“不要再影響立法院工作”等。29日在自由廣場,“白色正義社會聯盟”組織的反對“反服貿”活動中,就有民眾聚集挺服貿,高喊“孩子,回家吧”、“警察,辛苦了”,並給警察獻上康乃馨。
  由和服貿關係較少的學生來代言服貿利益關係方 本身就是一個悖論
  新華網:這兩天陸續有一些挺服貿游行登場,請問挺服貿的主要是些什幺人?和反服貿的力量對比如何?
  駐台記者:挺服貿團體的人群中包括學生、社會中層,還有一些警察家屬。他們是要求學生撤出立法機構回到學校,讓社會回歸正常秩序的理性力量。因為他們手持康乃馨,這場運動被喻為“康乃馨與太陽花(反服貿學生標誌)”的對決。
  一些警察家屬也在29日發起游行,他們未必完全挺服貿,但是也呼籲學生退出議場。他們在廣場拉起“孩子回家吧”、“讓我爸爸回家”等橫幅。這些柔性訴求還是比較打動臺灣民眾的。
  由和服貿影響關係較少的學生,來代言服貿利益關係方的勞工和業者階層,本身就是一個悖論。閩南語說“掂掂呷三碗公”(意思是不聲不響吃很多),受惠於服貿的更多群體,過去沒有勇於或習慣於站出來發聲。現在這些人也意識到,如果不出來捍衛自己的利益,就有可能讓服貿協議一再延宕。
  不過,從輿論來看,支持服貿的聲音其實還是大於反對服貿的聲音的。所謂“邪不壓正”,相信隨著正面聲音的壯大和傳播,這場服貿爭議風波最終還是會理性落幕。
(編輯:SN06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pakhokbmhq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