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河區棠下垃圾轉運站位於馬路邊,每天上午的垃圾清運工作時段,臭氣四溢,路過的行人大多掩鼻繞道而行,而附近的居民則不停地抱怨。
  垃圾轉運站、存放房、收運點等設施被認為是“厭惡工程”,它們留給民眾臭氣噪音、二次污染種種負面印象,似乎建在誰的附近都不樂意,一時間,城市垃圾清運設施成了眾矢之的。
  一邊要更好地做好垃圾清運,一邊又要疲於應對大量投訴,面對這難解的“心病”,城管部門和專家均呼籲市民理性看待垃圾清運設施。此外,專家還建議城管部門自身也應儘快升級垃圾清運政策以及技術設施,更精細地進行垃圾清運工作。
  ●南方日報記者 胥柏波 實習生 梁澤方 薑濤
  垃圾清運設施成眾矢之的
  “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每次作業持續一個半至兩個小時,處理之後,地面污水殘留,周圍散著臭味,都三四年了,這個問題一直解決不了。”附近一位居民稱。
  上午10點,幾輛滿載餐廚垃圾的手推保潔車已停在天河區棠下垃圾轉運站前,裝運期間,許多垃圾掉在地上,更有污水從運輸車後裝箱底滲出,臭氣在空氣中飄散,途經轉運站的路人不禁掩鼻繞行,而這樣的垃圾裝運工作一直持續到10點40分仍在進行。
  類似的垃圾轉運站還出現在海珠區的西基東小區內。西基東垃圾轉運站每天早晨8點、下午2點、晚上8點都將進行一次垃圾的收集、運輸和處理工作,每次作業持續一個半至兩個小時,“處理之後,地面污水殘留,散著臭味,很難聞,都三四年了,這個問題一直解決不了。”附近一位居民稱。
  除了垃圾轉運站,用於清運垃圾的還有許多垃圾存放房和垃圾收運點,它們分佈在城市的各個區域。
  位於天府路邊上的華建大廈垃圾存放房也引起了周圍居民的不滿,“每天早上七八點時,我想在陽臺上呼吸新鮮空氣,結果聞到的都是臭氣。”住在華建大廈附近東方新世界小區的一位住戶如是說。
  華建大廈垃圾存放房專門負責收集華建大廈A、B、C棟的垃圾,B棟一位住戶表示:“每天早上上班路過,都會感覺很臭。”而附近疊翠台小區的物業管理人員還接到過業主的投訴,稱曾經看到垃圾存放房上方冒過白煙,擔心其含有有毒物質。
  不合規的垃圾清運站
  在實際操作中,不少垃圾轉運站選址並沒有避開臨近商場、餐飲店、學校等群眾日常生活聚集場所,周圍也沒有作為隔離帶的植被。有些不僅有損空氣環境和市容市貌,還減緩了人流流動速度,加劇交通擁堵。
  據瞭解,廣州全市(十區)日產生活垃圾一萬多噸,垃圾最初分散在各個區域,由環衛工人負責收集,將其送至附近的垃圾清運設施處,再由垃圾運輸車集中拉走處理。
  根據國家建設部2006年修訂的《城市垃圾轉運站設計規範》CJJ47-91(以下簡稱《規範》),垃圾轉運站選址應避開臨近商場、餐飲店、學校等群眾日常生活聚集場所,主要是避免垃圾轉運作業時的二次污染影響甚至危害,以及潛在的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社會或心理上的負面影響。若必須選址於此類地段時,應從建築結構或建築形式上採取措施進行改進或完善。
  在實際操作中,棠下垃圾轉運站前面是一條馬路,背後是兩棟寫字樓與一排住宅,附近是天河龍濤學校,與垃圾轉運站的直線距離大概僅有100米。該轉運站占地約300平方米,而周圍覆蓋的植被卻十分稀疏,靠馬路一側僅有一排低矮的灌木,很難起到防塵除臭的作用。
  至於西基東垃圾轉運站則直接在居民樓前的一處停車場內,與住宅樓不過六七米的距離。停車場內還有一排商鋪,包括一些餐飲店。該垃圾轉運站周圍幾乎看不到作為隔離帶的植被。
  同時,兩者還都存在程度不一的二次污染,周圍均有污水殘留。上述垃圾轉運站的污水殘留,除了源自垃圾裝卸環節,一定程度上也是垃圾運輸車的密封性能不達標所致。
  有《規範》約束的垃圾轉運站尚且如此,無具體規定的垃圾收運點存在的問題就更多了。
  體育西路的垃圾收運點設置在人流密集區,就位於體育西路地鐵站G出口站邊上,該垃圾收運點總長約25米,由幾間環衛工具房和一排手推保潔車組成,它橫亘在越秀駿匯大廈和廣東紅盾大廈之間,前面馬路車流不斷,後面則是商鋪與住宅。
  整個體育西路垃圾收運點被繁華與喧囂緊緊包裹,到了晚上,此地人流量更大,許多小販都會到轉運站周圍擺攤,售賣各種小吃、點心及水果,而地鐵口處每時每刻都有人員在流動,因而此處垃圾收運點的設置不僅有損空氣環境和市容市貌,還減緩了人流流動的速度,進一步加劇了交通擁堵。
  艱難的選址
  一些垃圾轉運站原本與居民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但後來隨著城市發展,居民增多後,住房漸漸包圍了垃圾轉運站,甚至幼兒園、學校也建在其周圍,這樣民眾與垃圾之間的矛盾又隨之而來了。
  “選址很困難,投訴仍不斷。”面臨越來越多關於垃圾站選址的投訴,某垃圾轉運站的隊長趙林(化名)感嘆說。
  天河區城管局環衛科的一位工作人員胡先生向記者介紹:“目前垃圾收運點的設置暫無相關規範,但規劃時會儘量避開人流量大的地方。垃圾收運點一般沒有其他配套設施,除臭基本上靠人工清洗,因為除臭裝置需要供電,而作為臨時點的垃圾收運點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垃圾轉運站和存放房在設置上都有嚴格的規範與標準。”
  趙林反映稱:“每個站都是慎重考量後的結果,但按照目前的狀況,在中心城區,垃圾轉運站幾乎沒辦法按要求選址,很多時候只能是見縫插針,環境影響只能說是儘量減少。”
  胡先生認為,即便居民入住前清楚垃圾清運設施的存在,日後仍然避免不了衝突。他解釋稱,以往一些垃圾轉運站與居民原本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但後來隨著城市發展,居民增多後,住房漸漸包圍了垃圾轉運站,甚至幼兒園、學校也建在其周圍,這樣民眾與垃圾之間的矛盾又隨之而來了。
  對於選址難,胡先生稱,民眾與垃圾的矛盾能否有效調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們在觀念上的轉變,“垃圾站是為了大家服務,有些時候也是迫不得已選在那裡”。“但對於垃圾站,人們好像有著一種天然的反對情緒。”
  胡先生介紹,現在單位接到民眾投訴,他們會分情況處理。“如果在小區內的垃圾存放房確實離居民太近,同時存在更好的選址時,我們會進行重建;如果被舉報的垃圾存放房屬於違章建築,我們會責令拆除。
  他還補充說,廣州市城管局正在統籌規劃建設一些多功能大型垃圾轉運站,每個站預計每天可處理一兩千噸垃圾,這既能有效提升城市垃圾管理能力,還能減少現有垃圾轉運站數量。
  談及這些大型垃圾轉運站的選址,他表示會儘量避開人的居所,“比如在立交橋下建的垃圾轉運站,這不僅避開了居民區,還充分利用了城市的空間。目前,天河區有四個建在高架橋下的大型垃圾轉運站,它們並未受到民眾投訴。”
  精細化清運才是關鍵
  “香港的垃圾轉運站就建在鬧市居民區之中,但由於管理完善,人站在周圍也基本上聞不到臭味,附近居民也沒有對此提出不滿,如果廣州的垃圾清運全部都做到這麼好,這麼精細,那也不存在什麼選址難了。”
  趙林說:“現在的投訴多是關於臭氣噪音和二次污染的,我們有些工作人員確實存在工作不夠精細的情況,垃圾、污水散落的情況較多。”
  對此,胡先生表示:“我們會時常教育工作人員文明作業,儘量減少噪音。二次污染問題,如果管理完善,是可以有效解決的,目前市城管局正在抓這項工作,要求各區的垃圾運輸車輛,該維修的應及時維修,然後與執法局、交警聯合執法,定時組織檢查,一旦發現車輛中存在滴漏現象,將罰款上千元。”
  著名環保人士網友“巴索風雲”認為精細化清運垃圾的關鍵在於廚餘垃圾,因為廚餘垃圾在壓縮時會產生污水,在發酵時會產生臭氣,他建議對垃圾轉運站進行適當改造,增加分類壓縮垃圾的功能,將最易產生臭味污水的廚餘垃圾單獨回收並集中處理。
  “定時定點垃圾投放工作需要政府的宣傳,更需要民眾的積極配合。”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表示,推廣定時定點垃圾投放工作,立法和處罰是一種方式,但居民的自覺也是不可或缺的。
  據記者瞭解,目前,定時定點垃圾投放的辦法正在廣州部分街道試點,同時城管局正在購置一批密封性強的車輛和設備。
  ■專家聲音
  應改變對垃圾
  清運設施的刻板印象
  暨南大學應急管理系副教授洪凱
  “有些問題好像已經被妖魔化了。有些污染不可避免,但它造成的影響其實在安全範圍以內。然而,只要是污染,人們似乎就無法接受,這種想法根深蒂固。”他認為,在完善垃圾清運工作的同時,還需要向人們傳遞一種科學的理念,改變人們對於垃圾清運設施的刻板印象。
  洪凱介紹,廣州屬於高溫高濕地區,相比其他地區,在垃圾處理問題上將面臨更多的挑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是一方水土也會給一方人帶來問題,垃圾問題不光是政府的事,也是我們大家的事,我們應該基於一種善意來看待這個問題。”洪凱說,“作為現代公民,在解決問題時,如果有爭議,要依靠法律理性的解決,千萬不要情緒化。”
  長遠看可採取
  垃圾收運管道化
  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
  談及垃圾清運設施的污染問題,需要從多個方面去精細化管理。在大的措施上,應採取定時定點的垃圾投放方式,減少垃圾收運點和垃圾存放房的數量,“臺灣在這方面做得較好,人們不依賴垃圾清運設施,而是在指定地點和時間投放垃圾,然後由垃圾運輸車直接運走,未在指定時間地點投放垃圾的將面臨罰款的處置。”
  另一方面,可實現垃圾袋裝化,並加強垃圾運輸車的密封性,通過延長運輸車的服務半徑,進一步減少垃圾轉運站的數量。
  “從長遠看,還可以採取垃圾收運管道化。”胡剛表示,因為不管運輸車的封閉性多好,運輸過程中難免會有污染,如果使用地下管道運輸垃圾,就能減少地面污染。“儘管目前這麼做還很難,但政府可以先規划起來,為將來的建設留下足夠的地下空間。”
  ■知多D
  《城市垃圾轉運站設計規範》
  目前,垃圾清運工作主要由垃圾收運點、垃圾存放房和垃圾轉運站等幾種設施承擔。收運點是一種臨時的站點,存放房大多設於居民小區和大型商場內部,垃圾轉運站配套措施相對齊全,既有除臭裝置,也有壓縮設備。
  在環境保護與勞動衛生方面,《規範》要求垃圾轉運站的四周應設置由多種樹種、花木合理搭配形成的環保隔離與綠化帶。各生產車間應配備相應污染防治設施和設備,對轉運過程產生的二次污染進行有效防治。
  《規範》指出,轉運站對周邊環境影響最大的污染源是轉運作業時產生的粉塵和臭氣。因此,強化卸裝垃圾等關鍵位置的通風、降塵、除臭措施更顯重要。
  《規範》提到,運輸車輛的整體密封性能,必須滿足避免滲液滴漏和防止塵屑撒落、臭氣散逸兩方面的要求。對於前者,不僅要在運輸車底部設置積液容器,還必須依據車載運車規模、垃圾性狀以及通行道路坡度等具體條件核准、調整其容積。  (原標題:垃圾收運點卻成污染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pakhokbmhq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